时 间:
搜 索:

地址:中国北京东长安街2号
邮编:100731
电话:(010)65121919
传真:86-10-65677512

当前位置:首页> 重要讲话

加快对外贸易的战略转型——在第八届中国进出口企业年会上的演讲

文章来源:
时间:
文章类型: 内容分类:
商务部副部长 傅自应
(二○一○年一月二十一日)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一年一届的中国进出口企业年会,再次把大家聚到了这里。自2002年以来,商务部研究院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进出口企业年会,这既是一个分享收获、交流经验的平台,更是企业、学界和政府共聚智慧、探讨发展思路的平台。在这里,我谨代表商务部对本届中国进出口企业年会的顺利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

  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我国外贸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改革开放以来进出口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及时制订出台了稳定外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方和部门通力合作,着力优化外贸发展环境,进出口企业迎难而上,危中抢机。2009年,我国外贸总额同比下降13.9%、出口下降16%,尽管没有增长,但保市场、保份额的目标成功实现;尽管绝对规模下降,但相对份额有所上升。2009年,中国出口有望超过德国升至全球第一,贸易总额也有望超过德国升至全球第二,;尽管纵向比较下降幅度较大,但横向比较中国依然是表现最好的国家之一。去年全球贸易量预计下降12%,而我出口量下降10.5%,进口量增加1.5%。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和大家交流些个人看法。

  一、今年外贸发展面临的基本形势

  2010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环境比去年有所改善,但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外部形势依然极其复杂。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严重经济衰退,世界各国采取了空前的金融救援和经济刺激措施,国际金融市场信心有所提升,发达国家金融体系功能有所恢复,股市出现反弹,房地产市场开始企稳,工业生产出现积极迹象。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回升,内需继续扩张,工业生产加速增长,国际资本出现回流。去年三季度,美国GDP环比折年率增长2.2%,比二季度加快2.9个百分点;欧盟增长0.8%,加快2.1个百分点;印度、越南、印尼等新兴经济体增速也明显加快。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开始活跃,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内需扩大对国际贸易起到重要拉动作用。随着各国稳定金融和刺激经济增长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如果国际经济金融领域不发生大的意外事件,预计今年世界经济形势会好于去年,部分发达国家经济可能结束衰退,新兴经济体表现可能好于发达国家。据有关国际机构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增速将由去年下降1.1%转为增长3.1%,全球FDI由下降30%左右转为增长15%以上。尽管世界经济形势呈现好转迹象,但要看到,复苏进程缓慢曲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我国外贸发展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是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不稳固,外需难以大幅反弹。多数国家经济出现回升是强力政策刺激的结果,而居民消费意愿依然疲弱,企业投资意愿不强,产能利用率仍处低位,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明显不足。美欧失业率攀升到10%左右,日本也上升到10年来的最高;国际劳工组织预计,全球就业率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估计要花4至5年时间。就业形势严重滞后于经济复苏,势必进一步影响居民收入和消费,延缓复苏进程。从生产面看,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方面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需要一定时间,复苏动力尚未形成。世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加大了全球需求市场复苏的难度。IMF预测,2010年全球货物贸易量仅增长2.7%,不仅大大低于危机前的增速,也低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

  二是国际金融领域依然存在较大风险,汇率和石油价格波动可能加剧。发达国家金融机构资产损失严重,去杠杆化和清理坏账过程远未结束,信贷紧缩将继续严重制约消费和投资等实体经济活动。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体制机制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新的资产泡沫和金融风险还在积聚,不排除再度冲击实体经济的可能,也不排除再度出现局部性金融动荡的可能。去年以来美国又有140家中小银行倒闭,迪拜债务危机表明金融隐患犹存,希腊和西班牙主权信用降级表明财政风险也在积聚。同时,随着世界经济出现回暖迹象,经济指标走势出现分化,各国政府在经济刺激政策退出时机、方式和节奏方面发生分歧,协调难度上升,这可能导致主要货币利率走势分化、汇率大幅波动,加大我国企业进出口的经营风险。市场流动性的大量增加,还可能推动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石油价格震荡走高,增加我国企业的进出口成本。

  三是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加剧。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提出重振制造业,一些国家还表示将通过扩大出口来缓解贸易赤字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出口总体竞争力进一步上升,并且可能继续通过本币贬值等手段争夺国际市场。这将使我国在中高端产品领域面对发达国家的直接竞争,在传统中低端产品领域面对发展中国家更多挑战。加上今年国际市场需求的反弹空间有限,各国之间的贸易竞争更加激烈。一些国家采取了各种形式的限制自由贸易的措施,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加剧,我国已经成为贸易摩擦的主要对象。去年以来,我国出口产品遭受国外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数量超过116起,涉案金额突破127亿美元,均创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新高。今年,一些发达国家还可能以环境保护为借口,在低碳技术等领域方面设置新的贸易壁垒,削弱我国外贸的竞争优势。

  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外贸出现了向好的迹象,但离危机前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根据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和国内发展要求,今年我国外贸发展的主要着力点是“保份额、调结构、促平衡”。保份额,就是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力争对外贸易出现一定幅度的恢复性增长,保持和扩大我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调结构,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提高产品竞争力;促平衡,就是促进进出口平衡发展。为此,今年国家将保持各项外贸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落实好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贷等各项政策措施,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使政策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
 
  二、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压力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格局必将产生重大影响。对我国外贸来说,既面临全球产业重新分化组合的新机遇,也加大了外部市场竞争、内部结构调整等多方面的压力。

  一是培育新增长点的压力。过去30年,我国外贸取得高速增长的基础,就是抓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大量承接国际加工制造业转移,形成庞大的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加工贸易和外资企业的进出口都占了我国外贸的半壁江山。我国每年的利用外资,很大部分投在加工制造型的出口行业,形成了新的产能和进出口的新增长点。经过近20年的大规模转移,目前剩下可转移的越来越少,加上发达国家和周边国家的产业回归趋势,我国承接传统的加工制造业转移速度和势头将会减缓,如何培育外贸新的增长点,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二是国际竞争的压力。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来自外需总体空间的压力。国际金融危机触发世界经济增长模式深度调整,经济全球化面临节奏、方向、速度的变化,世界经济可能进入一个较长的低速增长期,国际需求和全球贸易增长短时期内也难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第二,来自发达国家的压力。为在后危机时代抢占战略制高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科技创新战略,以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模式,打造全球产业和经济增长的龙头,再造国际分工新格局,我国企业和产业面临新一轮的分工和竞争压力。第三,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广大发展中国家与我具有相似的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目前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进一步拓展传统产品的市场份额,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如何与发展中国家开展产业的错位竞争、实现互利共赢,是未来外贸转型发展需要研究的课题。国际竞争压力的加大直接反映为贸易摩擦的频发,后危机时期,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可能会更加严峻。

  三是国内要素价格上升的压力。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价格竞争力,价格竞争力主要基于生产成本优势,成本优势又是建立在劳动力、土地、资源、环境等要素价格较低的基础上。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需要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这必然要求进一步理顺劳动力、资源、环境等基本要素价格,进一步调整分配关系,特别是初次分配关系。国内要素价格上升将是一个长期趋势,未来再依靠传统要素价格优势开展国际竞争难以为继。

  三、加快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转型

  3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之所以取得快速发展,成功经验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立足我国国情和自身发展的阶段性需要。二是适应国际形势变化,善于抓住外部机遇。未来一段时期,对外开放的时代背景和国内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巩固贸易大国地位的同时,加快推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战略转型。

  第一个转型:从规模速度到质量效益转型。我国已经稳居世界贸易大国行列,但由于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长期处于低端,通过国际贸易实现的比较利益相对较少,贸易规模与贸易利益不对称,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一个典型的例子:广大农民工是外向型加工制造业的主要参与者,发展对外贸易解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但长期的低工资待遇难以解决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问题。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在保持合理增长速度的同时,应把着力点转移到提升综合效益上来。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效益。要充分利用规模优势,提升经济比较效益,争取国家整体利益最大化。对我具有较大竞争优势产品、易引发贸易摩擦的产品,加强政策导向和行业协调,引导企业进出口行为,增强定价主动权和控制力。整合国内采购力量,发挥规模采购优势,积极融入全球资源定价体系,争取定价参与权和影响权,提高我进口定价能力。二是社会效益。应加快要素价格改革,形成更加有利于全球资源配置和争取贸易比较利益的价格体系。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适时调整企业资源使用成本、环境成本、劳动力成本,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使出口产业的资本收益与劳动收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短期利益与战略利益更加协调。

  第二个转型:从外生动力到内生动力转型。就是要从依靠外部资本、外部产业的投入来拉动外贸,转向培育内生主体和产业,使其逐步成为我国进出口的骨干力量,降低对外贸易增长的外部依赖。重点是三个方面:一是培育贸易内生主体,鼓励和培育民营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加入WTO后对外贸易经营权逐步放开,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呈现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其出口占全国总体出口的比重,从2000年的5.9%提高到2009年的28.2%,年均增长高达43.7%,远高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15.6%的年均增长速度,出口规模已连续四年超过国有企业,显示出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潜力。要鼓励民营企业开展加工贸易,支持民营企业积极融入跨国公司产业链,通过市场、产业和技术层面的合作,逐步提升自身竞争力。二是夯实自主产业基础。加快培育战略型、领军型产业,特别是低碳、绿色型出口产业,发展高端制造业,重点扩大一般贸易形式的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巩固和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农产品出口。三是形成自主贸易网络。支持企业并购境外流通企业或营销网络,引导上下游生产企业、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共同构建稳定的国际营销体系,建立直接面向境外消费者的营销模式,掌握营销主动权。

  第三个转型:从市场广度到市场深度转型。开拓市场不易,守住市场、巩固市场更不易。提高中国产品的市场深度,是外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重点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品牌拓展市场深度。我国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多属于短平快产品,尽管能迅速适合消费者需求,但缺乏市场认同度和市场深度,呈现“浮萍化”特征;而机电产品大多属于加工贸易方式的贴牌产品。目前我国自有品牌商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不足10%。国内出口企业(外资企业除外),拥有国内注册商标的不到20%,拥有国外注册商标的不到5%。美国前20位的品牌,每个品牌每年投入的广告费用是2.3亿美元,排在前50位的品牌,平均每年投入的广告费用是1.58亿美元;而我国出口品牌建设较好的121家企业年投入的境外广告费用平均不足500万元人民币。今后要大力支持企业开展品牌国际推广,在境外开展品牌收购、商标注册、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重点提升传统优势产品的品牌价值。二是通过提升质量拓展市场深度。完善对外贸易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注重出口产品质量,在全球消费者心中树立良好的中国制造形象。引导外贸经营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优质化发展,提高外贸的行业集中度和企业集中度。三是通过投资拓展市场深度。发挥轻工、纺织、家电等行业技术、生产优势,结合国外市场特点,鼓励出口企业对外投资设厂,以对外投资替代产品贸易,深度开拓当地和周边市场。

  第四个转型:从低端要素到高端要素转型。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主要依靠劳动力、土地、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这种依赖初级要素禀赋的模式,很难在贸易层次和战略利益上取得突破。同时,长期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可能会对我国产业的全球定位形成惯性依赖,面临“模块化”风险,需要加快调整发展模式,逐步扭转过度依靠初级要素的竞争方式。一是培育科技竞争新优势。通过完善贸易、产业、财税、知识产权等政策,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自我转型的内生动力,加快轻工、纺织等产业技术改造和设计创新,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提升我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行业标准,积极参与国际各类技术标准的制定,推动中国标准全球化,争取国际竞争主动权和先导权。二是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动加工贸易从组装加工为主的低端,向研发、设计、核心器件制造以及物流等中高端方向升级,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从资源密集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三是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当前,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各国新一轮竞争的焦点和高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要把发展服务贸易作为提升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层次的重要抓手,确立服务贸易在新一轮开放中的战略地位。深度挖掘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优势服务贸易潜力,提高出口效益和附加值;大力扶持通信、保险、金融、商贸流通、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新型服务出口;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制定劳务输出人才培养规划,培育优势领域国际劳务品牌;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大力发展服务外包。

  各位来宾:中国对外贸易的战略转型,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讨论的重大课题,我这里也只是点题而已,希望大家能进一步交流和探讨。本届年会既有政府官员和专家,更多是来自第一线的企业界朋友;既有国内学者,也有海外专家;既有产业界的人士,也有金融领域的高管。希望大家借助这个平台,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碰撞、短期问题与战略问题的交融,对政府制订政策、对企业启发思路,多献计献策。

  预祝本届年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商务部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商务部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    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商务部网站"。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    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    并自负法律责任。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网站管理:商务部信息化司
技术支持:国富通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10164号

地址:中国北京东长安街2号
邮编:100731
电话:86-10-65121919
传真:86-10-65677512
邮箱:商务部邮箱